  
|
本报济南10月8日讯(记者桑海波)这两天,一则关于某银行出售的黄金被验掺铱的消息在网上疯狂转载,尽管该银行已于8日傍晚作出回应,表示“金条掺假纯属谣言”,但已有不少网友对金条的含金量表示怀疑,而记者采访的省内黄金加工业人士表示:“黄金里面掺假一点都不稀奇。”有的加工厂一年从回收金饰中提炼出的铱重达七八公斤。
“有人拿着银行销售的一公斤黄金,附带证明和发票,到金银加工厂出售……加工厂老板就收了,检验黄金的精确纯度,必须去南京,结果一周后报告来了,该金条掺杂了‘铱’。”10月6日,先智创科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冯小缺、微博名“JASON冯小缺”发布了一条标题“中国市场40%金条用铱或钨掺假”的微博,微博链接是一条8月22日的新闻,新闻标题是“黄金价格攀升,中国市场部分金条用铱或钨掺假”。
对于金条掺假事件,其真实性与否有待进一步考证。不过该微博一出,立刻引起许多业内人士关注,很多民众表示非常震惊,并怀疑该消息是否属实。
银行回应 金条掺假纯属谣言
针对网传一银行出售掺假金条的消息,8日傍晚,该银行新闻处工作人员对财新网表示,网传纯属谣言,该行对每一根金条都出具产品质量证书,对产品的成色、重量和品质进行保证,并承诺回购。
按其“情况说明”表示,该行发售的金条产品全部由国有大型精炼厂或造币厂加工生产,加工企业均获得伦敦金银市场协会(LBMA)“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”合格证书。黄金原料从上海黄金交易所统一出库,符合上海黄金交易所交仓标准。加工流程和生产工艺采用国际先进的压制和浇铸技术,加工出来的金条产品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。
业内人士爆料 “金饰品掺假不稀奇”
“在黄金加工业,往金条、金饰品中掺杂钨或铱并不是一件稀罕事。”8日,省内一家规模较大的珠宝首饰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,一些加工厂或个人在金饰品加工过程中掺假并非绝不可能。
该人士介绍,由于钨、铱两种金属元素与黄金的物理特性较为接近,但是价格比黄金便宜很多,常常被造假者拿来掺杂到金条、金饰品中。一克黄金的价格为360元左右,一克铱的价格只有50元左右,仅相当于黄金价格的零头,巨大利差成为造假者的驱动力。
“仅我们一家加工企业,每年回收的金饰品熔化后提炼出的铱重量就达七八公斤,可见掺假行为并不罕见。”该人士称。
造假不难,消费者辨别起来却不容易。业内人士称,因为铱和钨与黄金比重相近,消费者很难通过观色、听声、掂重等传统手段进行辨别,只能通过化学、X光等方法检测。
“消费者无法辨识,只能依靠厂家的诚信经营,还有加强行业监管。”该行业人士也对黄金掺假行为深恶痛绝。 |
|